51范文网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读书心得 让英语走进生活小议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精选8篇)

时间:2023-10-15 03:28:19 作者:雁落霞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读书心得 让英语走进生活小议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精选8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过程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总结,而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接下来是一些培训心得的精选文集,供大家参考学习。

让英语走进生活小议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兼论走进生活的新课程

说老实话,我对于新课程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长篇大论,只有自己的一点感悟。今天,我就拿自己的历史课堂来简单说明一下吧。虽然,在初中,历史课还是无法与所谓的主课相提并论的。毕竟,历史是什么东西,也许不是东西。但李大钊先生说得更实际些:“历史是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看来,按照李先生的观点,历史确实还是东西,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是活的东西。既然,历史源于生活,我们就无法割裂它与生活的联系,那么,学习历史就应该从现实生活开始了,特别是在教育第一线的执行者,更要关注这一点。至于如何实现它,根据在教学中的体会,笔者总结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1、分析情况

白居易曾经强调写诗是“功夫在诗外”。笔者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也是这样的,可以在课外获得。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是相当有限的,应该适当的补充,但该选取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内容,怎样补充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毕竟是个初出茅庐的行者,又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喜欢上,还有初中的历史充其量仅仅是个“副课”,总不能去挤占所谓的“主课”的时间吧。况且,在应试教育还是主流的情况下,如果我做得太过分了,学生的家长、学校的领导也不会容忍的。经过深思熟虑,笔者决定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2、把学生拉进来

在课堂上,讲完内容之后,我总留下一部分时间,我不会具体要求学生做些什么,我要看他们有什么可忙的。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就会各行其是:有的预习未学到的内容,有的问到一些课外的问题,还有的在翻阅报刊、杂志。这给我的启发很大:特别是那些报刊、杂志上有许多历史知识,很值得关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于是,经过充分的酝酿,我推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发一小本子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历史图片,并且,每半个月交上来一次。但是,我又补充了一句,“同学们,我不勉强你们,你们可以自愿参加”。即便如此,许多学生还是唉声叹气,因为其他科目的作业已经足够多了。这我明白。

等到下一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交了作业,说明他们的参与热情明显地增强了。再来一次,这项活动已经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他们刚开始的观望、抵触的情绪已经荡然无存。我认为该实施第二阶段了。

二、指导阶段

虽然,初二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他们对历史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肤浅的,这就需要有人来指引他们。当然,这个历史任务是历史老师的分内的事情了。资料是收集到了,可还需要条理化、系统化。笔者给学生详细地上了一课:资料是资料,而没有编排,那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大鱼、小鱼一线穿”,就得有轻、重之分,我列举出例子,可以像邬丽鹃同学那样,来给资料分类,这样才会条理清晰。我们身边不是有许多的课本吗,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书本编排都有一定规律,如书名、说明、目录、正文、甚至还有尾声。当然,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详细,但最起码要有名字,目录和正文,以及出处呗。其中,最重要的是目录。目录要详细分类。这一点已经有许多同学已经做的相当好了,有的从一开始就给资料分类:人物、动物、植物……还有的是按照区域来分的:国外的、国内的、地方的,还有的按时间来分的: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当代的,这都可以。所以,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的具体情况来分类。至于,名称吗,也可以酌情考虑的。例如,舒蕾钰的题名为“点心集”,就很别致,而且有新意和创意。这样,在我给出具体的意见后,学生们重新设计了自己的`作业,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三、升华阶段

学生们对历史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能真正参与进来,这从他们收集上来的资料的全面性、详细性、欣赏性、审美性可以体现出来。现在,我的历史课已经不能“满堂灌”了,每一节课至少留下三分之一的时间给学生自己支配。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堆放在课桌上,而忙碌了起来:剪裁、张贴是那么的一丝不苟。这个时候,历史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项爱好,就像爱好集邮的人一样,他们运用自己的辨别能力,鉴赏水平,审美观念,给生活中的历史贴上标签,而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要比历史老师在课堂讲千遍、万遍还管用。他们从自己的动手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感受到人类历史的菁华,从而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性情参与到历史中去,使历史人性化。并且,他们的个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塑造。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历史不在是为学校的荣誉、班级的荣誉,个人的职业问题而学习,而是成为一种内在的行为,化作高尚的情操。他们获得知识也是极其深刻的,而且会终身收益。

这样,历史从生活中来,学生又从生活中走进了历史,从而实现了历史的回归。我也终于发现自己的课堂似乎与新课程挂起钩来,新课程不是突出强调学生的发展吗?!我想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应用、验证、扩展、深化了所学的知识,一定会体会到这一点的,从而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让英语走进生活小议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续三)

第四节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主动性(我要学)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主动性表现为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这样的学生对学习具有一种强烈的内在的需要。通常表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于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我一种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并且效率很高,事半功倍。学生意识到自己对于学习的责任,意识到现在的学习跟自己未来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事业等等密切相关,这时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二、独立性(我能学)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都有独立的要求,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鼓励学生充分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三、独特性(我就是我)

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方式和结果、思考方式和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也是如此。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类型,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因此,新课程要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空间。同时,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是一种需要开发和利用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资源。只有这样认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四、体验性(我发现了!我感受到了!)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只有亲历和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体验才可能使学习进入生活、生存和生命的领域。体验一要强调身体的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更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鼻子闻、用自己的舌头尝、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肤觉去感觉,当然更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或制作。只有这样地学习,才可能使自己的脑子在自己经验指导下去思考、自己的心灵产生属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体验二要重视直接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我解读和理解;指导学生学会改造和发展自己的直接经验。

五、问题

[1][2]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的逐步深入,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将面临大的挑战,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在课程实践中,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导向,强调以人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一、职高阶段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简介

计算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某些方面来讲甚至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衡量其发展程度,近些年来计算机应用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培养满足企业、单位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型人才,它需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包括软件课程和硬件课程两方面,对于硬件,学生学习后可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软件课程学习后可使用软件、编程、进行网络设计等,该专业能培养出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都具备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种阶段不同层次的院校都已经设立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职高阶段也不例外,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在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发展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社会信息反馈来看,职高阶段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存在些许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时,过于注重理论,实际动手操作上的教授甚少;只重视技术后的效果,而忽略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质上的内涵;职高阶段还可能因为经费的因素聘请水平较低的教育工作者,没能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性以及工作后“碰钉子”等等。到了21世纪初,我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也做了一定的`改良,但实际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三、新课程背景下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1.将工作岗位上项目的技术需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学习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最终目的是进入工作岗位能自如操作计算机与灵活应用技术,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与企业项目相结合,真正实现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同时理解并掌握的教学目的。

2.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多开展教学活动

职高阶段的学生受年龄与基础知识的限制,接受深奥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从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由于职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不同,对基础差的学生需耐心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讲授深一些的知识,对于没有基础的可单独辅导教育。

3.职高院校可利用讲座的形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与眼界

院校聘请高级计算机应用专家来校举行讲座是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开拓思路的好方法之一。基于职高阶段学生的特点,可以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基础知识为讲解内容,对基础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学生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学习知识。在开展讲座时应注意专业术语不要太多,尽量将知识化繁为简。

4.使用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在当下的应用十分广泛,将其应用于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免于枯燥乏味,还能使知识更直观生动易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没有多媒体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以课本为依据进行单一的讲解,效果不尽理想;而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对老师来说备课更方便,对学生来说可接收更多的信息资料,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帮助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畏难情绪

计算机涉及的软件、硬件知识很广,学生在不熟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往往容易出现畏难的情绪,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必须先打消学生的负面情绪,再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多鼓励学生亲自体验或操作,在过程中总结计算机初级知识以及程序设计,学生理解后再继续教学,切勿操之过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高阶段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难度不是太大,对教师来说要掌握好计算机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再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出出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2]周胜利.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5(12):73.

让英语走进生活小议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读后感

王飞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要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于是我选择阅读的书是《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由于匆忙,我只粗略的读了前五章,但是阅读后仍然获得很多的感悟。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回顾这些年来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学科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科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学科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在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时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不管结果怎样,首先对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表示高兴、骄傲、自豪。“你回答得真好,听了你的回答老师很高兴…”对于结果不完全对时,“你努力想了,说得差不多;你说对了一半,再好好想想…”对于结果不正确时,教师也绝不可训斥或贬低,而要委婉地说:“你动脑了,再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好吗?”对与众不同的观点、做法,应调动学生为之喝彩。这样,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快,更增强了自信心。

以上是我读了这本书前五章的一些感悟,我觉得很多思想跟我们数学“乐生”模式的思想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很值得继续深入学习,也借此以丰富完善我们自己模式的理论知识。

.4msn(中国大学网)

让英语走进生活小议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续二)

第三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续)3、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能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可以保证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后反思,可以促进教学经验理论化。4、对待同行或其他教育者: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要善于与同头课教师、同年级教师、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同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搞好合作。教师还要善于同家长搞好合作。教师还要同社区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搞好合作。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同他们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要同他们保持一致的教育要求和方法。

让英语走进生活小议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三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续)

3、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能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可以保证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后反思,可以促进教学经验理论化。

4、对待同行或其他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要善于与同头课教师、同年级教师、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同校教师和其他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搞好合作。教师还要善于同家长搞好合作。教师还要同社区所有关心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人士搞好合作。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同他们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要同他们保持一致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求和方法。

让英语走进生活小议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兼论走进生活的新课程

说老实话,我对于新课程的认识比较肤浅,没有长篇大论,只有自己的一点感悟。今天,我就拿自己的历史课堂来简单说明一下吧。虽然,在初中,历史课还是无法与所谓的主课相提并论的。毕竟,历史是什么东西,也许不是东西。但李大钊先生说得更实际些:“历史是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看来,按照李先生的观点,历史确实还是东西,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是活的东西。既然,历史源于生活,我们就无法割裂它与生活的联系,那么,学习历史就应该从现实生活开始了,特别是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第一线的执行者,更要关注这一点。至于如何实现它,根据在教学中的体会,笔者总结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1、分析情况

白居易曾经强调写诗是“功夫在诗外”。笔者认为学习历史知识也是这样的,可以在课外获得。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是相当有限的,应该适当的补充,但该选取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内容,怎样补充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毕竟是个初出茅庐的行者,又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喜欢上,还有初中的历史充其量仅仅是个“副课”,总不能去挤占所谓的“主课”的时间吧。况且,在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还是主流的情况下,如果我做得太过分了,学生的家长、学校的领导也不会容忍的。经过深思熟虑,笔者决定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2、把学生拉进来

在课堂上,讲完内容之后,我总留下一部分时间,我不会具体要求学生做些什么,我要看他们有什么可忙的。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就会各行其是:有的预习未学到的内容,有的问到一些课外的问题,还有的在翻阅报刊、杂志。这给我的启发很大:特别是那些报刊、杂志上有许多历史知识,很值得关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于是,经过充分的.酝酿,我推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发一小本子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历史图片,并且,每半个月交上来一次。但是,我又补充了一句,“同学们,我不勉强你们,你们可以自愿参加”。即便如此,许多学生还是唉声叹气,因为其他科目的作业已经足够多了。这我明白。

等到下一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交了作业,说明他们的参与热情明显地增强了。再来一次,这项活动已经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他们刚开始的观望、抵触的情绪已经荡然无存。我认为该实施第二阶段了。

二、指导阶段

[1][2]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吃不透新课标理念

一个小女孩拿到教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绩不好。因为她写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衬衣上蹭上了圆珠笔油。老师的评语是:选材没有积极意义,故事太平淡。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个写的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小偷搏斗,结果新衬衣被撕坏了;一个是扶老奶奶过街时,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衬衣上了。

其实小女孩写的作文才应该是高分的,因为它才是最真实的。

也许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师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实。于是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了一个叫人说谎的题目。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而把理论强加到学生头上的行为是很危险的。

二、机械套用理论模式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于是有一些人就把赞扬变成教育评价鼓励的惟一方法,毫无原则地在课堂进行“批发式”的表扬。这就有违赞扬的初衷,不但不会有鼓励引导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曾经有一个老师说过:“陶行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还奖以糖果呢,我美言学生几句有什么不该?”其实,那个带有一定正义感的同学打人后认识了错误,陶行知对依嘱前来的学生奖以糖果,是以严肃的'要求为前提,且奖中带有引导的,不是毫无原则和目标的滥奖励。教师只是形而上地模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关注

营造一个让孩子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很重要。传统的中国父母忽视了孩子作为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和孩子独立人格魅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应该加强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的建设和发掘,继而充分发挥这一巨大资源的作用。

四、无充足的优秀师资支持

决定新课标能够很好执行的必要因素就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一个学校能够具备这一点又是很不容易的。按照“木桶效应”,新课标执行的效果便掌握在了这大部分的教师手里。因此加大全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也就迫在眉睫了。

五、过于急功近利

近来,一个词“教育过度”经常被人提起,受教育者被迫接受着教育者从功利化设计出发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和模式。教学内容上文、理、哲、法、技包罗万象;教学目标上深、偏、难、怪超大纲;教育方法上看、听、记、背、练压抑个性。与其这样“教育过度”还不如“教育不足”,起码不会引起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教育行为的浪费。因此课程标准还必须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