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历史模板

时间:2023-07-25 09:24:50 作者:韩ll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历史模板篇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智慧,体察历史轨迹。作为一名教师,读历史书籍不仅是加深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获取教学的灵感与启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读历史书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历史书堆积如山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教授历史课程,并在备课时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看似繁琐而枯燥的工作,却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部分。历史书籍如同一座座宝库,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在每一本书中,我都能找到新的历史故事和事件,这不仅让我对历史更加了解,也让我对教学更有信心。

第二段:历史书籍带来的教学启示

历史书籍让我受益匪浅,其中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启示。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时可以成为一个极具本色的教学素材,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且能够根据历史故事中的道德与价值观追求,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除此之外,历史书籍还让我明白到知识是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他们。

第三段:历史书籍补充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历史书籍对于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课本内容有限的情况下,历史书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和细节,让他们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提供更多的历史细节和背景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因此,我在备课时会阅读多种历史书籍,从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内容,让他们对历史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第四段:历史书籍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虽然历史书籍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教学启示,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历史书籍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选用历史书籍时要慎重选择,不能因为某本书很火而盲目使用。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解读也会有所改变,而一些无准确性的历史书籍会引起学生们对历史的误解。因此,在使用历史书籍时应该多方考察,选择那些有信誉和准确性的书籍。

第五段:读历史书的乐趣

尽管历史书籍有时会给教师带来一些挑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阅读历史书籍的乐趣。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可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伟大。历史教育是一个长久而艰苦的过程,但是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让我更加热爱历史教育事业。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历史书籍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无论是从中获取教学的灵感和启示,还是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历史书籍都是一枚教育的宝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读历史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历史教育。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历史模板篇二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各个发展侧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鬼》一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执己见。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而制造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战争?怎样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 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斗争的,更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 曲折和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历史模板篇三

中国历史文化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领域,自从开始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以来,就深深为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所折服。不久前,我读完了《中国通史》一书,并在阅读中有了一些思考与感悟,特将其写成下面的五段式文章,供各位朋友参考。

第一段:开篇引入话题

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历史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每一个朝代的兴起与崛起,每一个人物的辉煌与悲壮,都留下了来自古代文明的瑰丽印记。在读书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跨越时空的历史震撼,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打开了新的视野。

第二段: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历史文化贯穿着五千年的沧桑巨变,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厚重认同,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阅读《中国通史》让我认识到:面对外来侵略的洪流,中华民族从未被征服,自主权与民族尊严早已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同时,丰富多样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诸如汉字、饮食文化、传统医学、造纸术等等,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

第三段:读书的心得体会

阅读《中国通史》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读史的重要性。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翻开历史的卷轴,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我们民族的渊源,还能够从中汲取到启发与智慧。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中华民族历经的反抗和革命,每一部分的阅读都让我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读书,将过去和未来相连,更是让我们了解自己、回溯与思考自己的人生与人性。

第四段:对于现在的体验

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也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上,它在当下同样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回响。跨千年的建筑、文物中所体现的文化、人与物的融合,都可以成为我们灵感的源泉。能够身临其境的观赏到中华文脉的艺术品、品尝别样老味的食物、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化体验,都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在当下中华文明的精髓与现代文化的同步发展下不断演绎与交融。

第五段:结尾的总结和感想

阅读《中国通史》是一次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学习的旅程,让我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明白了“为中国之美,为中国之崛起”的核心发展思想,激发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探索。在这里,我想呼吁全社会要注重本土文化的推广与保护,从个体到国家层面都应该有所行动。唯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拥有更好的未来和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历史模板篇四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们了解过去的故事和世界的变迁。在读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历史教师是我们最好的导向者和启迪者。他们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激发我们对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读书,我体会到了历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首先,历史教师是我们历史读书过程中的引路人。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耐心地挖掘和研究。而历史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将繁琐的历史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知识的选择和讲解。通过教师的引领,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教师的解读和引导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阅读历史。

其次,历史教师也是我们历史修养的启蒙者。历史不仅仅是一堆繁杂的事实,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历史教师通过讲述和分析历史事件,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文化。通过了解历史,我们能够对不同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我们的开放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还注重开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能够看待历史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引导我们思考历史中的价值观和人性,激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

另外,历史教师的存在也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历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分享者,还是学习资源的集散地。他们会搜集各种历史书籍和资料,提供给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历史教师还经常组织历史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来和我们交流和探讨。这些学术交流和资源分享让我们在历史学习上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和启发。历史教师不仅让我们学习到历史的知识,还帮助我们培养了独立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最后,历史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我们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小说等方式拓宽我们的历史视野。历史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历史文化遗迹,带领我们走进历史的现场,感受历史氛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生动性。历史教师还会推荐给我们一些优秀的历史读物,启发我们广泛阅读历史书籍。这些课外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增加了我们的历史阅读广度和深度。

总的来说,历史读书给我留下了许多关于历史教师的深刻印象。历史教师是我们历史学习中的引路人和启蒙者,他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开阔了我们的历史视野;他们注重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了我们的人文素养;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课外活动,拓宽了我们的历史学习渠道。正是因为历史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指引,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成长。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历史模板篇五

通过初中历史读书,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初中历史读书心得,欢迎欣赏。

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课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认识的不足同时也积极要求自己要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努力进步。

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总之,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要树立让学生学真、学善、学美、学成人、学成材的观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想我们应努力做到:

(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总之,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各个发展侧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鬼》一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执己见。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而制造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战争?怎样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 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斗争的,更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 曲折和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利用寒假,我翻看了初中历史新课标及解读,通过认真研读,对于新课标的调整及其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课标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强调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历史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来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现在很多老师很讲究教学方法,但是往往忽略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为了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例如,中国古代史增加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等内容;中国近代史增加了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等内容。从课程内容整合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从学段角度出发,考虑知识点的难度,从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出发,删减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点。如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内容。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给以叙述。

新课标强调要理解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无论是中国史的课程内容还是世界史的课程内容,我们在排列重要的知识“点”,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时,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条纵横交错的“线”来安排的。新课标仍然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各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按照时间顺序列出若干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是以事系人,重在讲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涉及到人,一些知识点是以人系事,重在讲人的生平事迹而涉及到事,而以前者居多。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察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标还强调贯彻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应以普及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为主。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一些较深的内容,在初中教学中不必过多涉及,避免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超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为历史老师,不仅仅需要雄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强烈的现实关怀,深刻的问题意识,雄辩的论证能力。细节联系历史,如何让历史触手可及,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成长的道路。

作为教师,要想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紧跟新课程的理念,及时满足和解决学生的需求,那就不断要充实自己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让我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将继续吸收其精华,逐步消化吸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发展和进步。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历史模板篇六

初拿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这本书,以为只是历史故事的经验的简单介绍,并没有觉得内容之深刻。后来看了才知道,这里面撷取了赵蕤的《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论》精华,参以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实例,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并对黄石公《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进行了逐句串讲。

关于谋略。

上次听过北京文明文化传播公司的刘文明老师的一节课,对销售做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销售是一把刀,刀可以用来切菜,可以是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可以救人,但也可以被坏人用来杀人。我们无法对一件东西做一个准确的定性,正如销售,你做的恰当,那就是直销;做的不对,可能就成为我们所理解的传销了。同样的,谋略,往往让我们想起厚黑学之类的权术之作,单纯的说谋略,有错吗?没有,仅仅是手段而已,手段不存在对错之分,其他类似的事物也是一样,本身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对与错之分,圣贤讲道德,道德也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仁义也是一个手段,这并不是坏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专制制度、民主制度,也只是一种手段,没有好坏之分。问题在哪?在使用者本人。正人用手段、谋略,手段就正、谋略就正,在乎动机,存心正手段就正,存心邪门的人,即使用仁义道德的手段也是邪。

《长短经》还是说了一个我们都熟知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并用历史的事实来验证。仁、义、礼、乐、名、刑、赏、罚等等,实际上就包含了不仁不义等等。而且,凡事都有一个度,到不了这个度就达不到我们所说的真正的仁义等,同时,过了这一点,可能就不是真正的仁义了。

这个道理我也是最近在明白,以前老觉得,我要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凡事我都要把握最基本的原则去做,尤其是在自己不知所措的时候,更要坚持原则,坚持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则。其实呢,这已经走上了本本主义的路子,不知变通,因为真正的把握原则,不是愣头青似的死搬教条,而是因时因地不断适应具体的情况,顾全大局的基础上,同时又不违反基本的原则。因为有时候,很多事情,在自己看来是做到了所谓的仁义道德,但是从整体来看,却违反了大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长短经》中的一些观点:

1、仁爱 “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

仁就是爱,可是爱的反面是私心,有爱就有偏私。“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不得过所爱者,恶私惠也。”仁爱有一定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只要偏重仁爱,偏私就会来。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当面总是教训人,等他死了以后,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经被他提拔过,但是范仲淹曾问他,为什么提拔了而不让人知道?王旦说,他提拔人只是为国家遴选人才,何必让被提拔的人来感谢他私人,所谓“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情不干,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这一点的把握,非常困难,但最基本的,应该是先去爱人,没有爱人的心恐怕也就没有这些仁爱的流弊。

2、仗义 “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反义也”

义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大义,顾大局舍小利;一种是所谓的江湖义气,就是小义。战国宰相虞卿“弃相捐君”,魏国信陵君“窃符矫命”,都是后者,小义。

想到一个朋友的例子。朋友的父亲是某县教育局副局,年轻有为、能力强,因其兄长住院需花费大量医药费,他父亲就以公事名义予以报销,后来局长等领导对其不满,仕途便从此不顺,最后离开。这里就牵扯到大义与小义的矛盾。今天的大义,当然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把大义局限于大局意识。应该是不破坏大局的情况下,尽量付出,尽量帮助。儿女情长、兄弟情义,量力而行。对我而言,做不了大义,但也不会盲目小义。

3、礼 “礼者,所以行谨敬,亦所以生惰慢---反礼也”

礼包括了一切制度,有礼、有规矩,在公家或私人的行为上,是比较好,但是相反地,制度、规矩,行久了,太多了,会出大毛病,会使人偷懒、逃避。严格照礼的规矩,我们这样站,这样做都不对的,讲话、走路、站、坐、穿衣,生活上一点一滴,都要小心谨慎,着实麻烦。因为处处要人守礼,要人讲节义,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因此,礼要讲,但不必苛刻做作的讲礼,也不要过分的讲礼。讲礼要分场合、时段。

4、乐 “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乐也”

乐包括文化艺术,乃至歌舞音乐等。我们看历史,一个国家富强了,文化鼎盛,艺术发达到最高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社会最堕落的时候,乐也有反的一面。“养失而泰,乐失而淫,礼失而彩”。民生太舒泰了,社会就堕落了,文化精神丧失了,表面好听好看的东西却特别多。

人也一样,正如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一时忘乎所以,生于忧患,却死于安乐。

5、名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

名是很好的,给人以名誉,是好事,如现在的表扬好人好事,公司里表扬员工的突出表现,绝对没有错,但是也会使人生矜篡的念头。当看到秦始皇气派威风的车服时,汉高祖心里面就起了“大丈夫当如是乎”的念头,项羽更直截了当起了“取而代之”的念头。

我们在看到他人有所成就,或比自己先成功时,或暂时过的比我们好的时候,如果自己心急败坏,那就肯定不会赶上他们,相反,沉下心来,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方能追赶上。

6、法 “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越严密,犯法的人越多,有的人要做坏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据,做出来的坏事就会变成合法的。

刑是杀人或拘留人,但是执行的人,会滥用刑法来欺负别人,有时好人也会受到刑法惩罚的痛苦;奖励,得奖的人欲没得奖的人,常常会争功、争赏,而争得很鄙俗。

文字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知识,使笨的人思想能够开发,不要忘记过去的错误,聪明的人知识学问高了以后,能够懂事。可是相反的,等到知识越广博,作奸犯科,作假的本事也越来越大,懂了文字,有了知识之后,犯法的也许就是这些人,而且有理论,讲得出道理,有罪的人他可以说成无罪。这还是说明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于下,万人怀德。但若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只以小圈子利益为主,则就蒙蔽了领导人。同一政见的人会互相包庇 ,每人都推荐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关系,结果就废公趋私,变成了一个大私的集团。

10、夫士有五反,有势奠贵不以爱人行义理,而反以暴傲。---反贵也

家富厚,不以振穷救不足,而反以侈靡无度,---反富也

资勇悍,不以卫上攻城,而反以侵凌私斗。---反勇也

心智慧,不以端计数,而反以事奸饰非。---反智慧也

貌美好,不以统朝莅人,而反以蛊女从欲。---反貌也

贵、富、勇、智、貌,如果自己具备了这些中的一个,没有做到行义理、振穷、卫上攻城、端计数、统朝莅人,相反的,暴傲、侈靡、侵凌私斗、事奸饰非、蛊女从欲,就会走向另一个方向,违背了贵、富、勇、智、貌本该有的形象。

但是,每个人真要处在这样的一个位置,恐怕很多事情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了,比如自己心态的变化,自己已经变了,却还不知道。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所以,随时保持自我检讨的心事很重要的。而且,要深信,真正做到了贵、富、勇、智、貌,那就会到达一个新的层次。

11、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惧,人畏惧则变故出---反明罚也;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反明察也。

明罚,管理的太严,动不动就罚,大家就都怕了,但不要以为怕就能吓住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以说,过分的罚,就会乱;明察,凡事都对人看的很清楚,调查的很清楚,这就使人感到被扰乱、受干涉,为了避免干涉,就逃避迁走了,不安其处,也容易形成社会变乱。

罚和察本来都是好事,只是做过头了,就物极必反。其实生活中,比如对于朋友、亲人的一些过失,或是性格上的缺陷,大可不必去计较,因为每个人要去细细的观察,都会有问题的,这也就是不要过分的察,不要过分的罚。

12、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父,谓嫉妒---反忠孝也。

臣子忠于其君,子孝于其父,本无可厚非,但是,忠孝不是简单的你要忠孝于君、父。真正的忠孝,是要顾忌大局的忠孝。如果家长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特别的孝,其他的人就会被比下去了,这样可能就会造成他人的误解,孝心也就不是真正的孝心了。

13、韩子曰:儒者也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

知识分子,读书人学问又好,又会写文章,文章写多了,思想也多了,能言善道,很会辩论,于是以文学知识扰乱了法令,讲侠义的人,动辄老子拳头最大,用武勇把事情摆平了,所以重武侠的人,专门破坏了法令。儒者以文乱法,究其原因,是修养不够,就是做人的道理没有把握好,以至于昏了头脑。侠者,武功本来是自保和强身健体的,但有武之后却要去挑战法令,就违反了武的本意,也是修养不够所致。

14、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人应该廉洁,不苟取,一点都不要,这是对的,当然,不可以提倡贪污,但有时候,像子贡的不受金于府,也不可以公然做出来,不然就会收到廉而过洁的反效果。

2页,当前第212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历史模板篇七

历史带给我们的到底是好还是坏,不忘历史就一定是正确的么?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本站小编整理了《历史的教训》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的阅读。

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而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要学会谦逊。所以,今天的我尽管有些内容我无法完全理解,但仍带着谦逊来谈一谈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历史的教训》。

种族的问题是历史一切战争的源头,而到今天,种族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犹太人为什么会有歧视人类的优越感,歧视造就的希特勒,只是错在大量的屠杀和毁坏。种族的问题是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还没解决的问题。

战争或冲突是万物之父,是各种观念、发明、制度和国家强有力的来源。和平只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认的霸权或势力均衡来维持。战争有好有坏如何判定,就在于你如何定义。世界无法缺少战争,但是可以减少战争。提到战争会想到什么?是不是无尽的杀寥,是不是战火的肆意焚烧,还是妇女的尖叫和孩子们的哭喊声,反正我脑子里想到的是这些,不得不说,战争是残酷的,他真的会毁掉一切,包括我前面谈到的主题,历史,战争会毁掉历史,从古至今一向如此,比如说,千古一帝秦始皇就做过糊涂事,一个焚书坑儒就毁坏了不知道多少对我们来说很珍贵的史前资料,再比如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打砸抢烧,像一群流氓一样硬是眼睁睁的毁了许多文字资料,还有,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火烧圆明园,那些珍贵文物,没的没,残的残,现在看来那叫一个心疼啊,所以,这样看来,有太多的历史片段就这样不见了,但是,有时候好好想想,我们也许是被这种惯性思维束缚了,换一种思路想想,其实战争是一把双刃剑。

在我看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战争是时代的必需品,而所谓的和平,自由也只不过是那些弱者和手无实权的领导人们的天真想象,战争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较量,换句话说就是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产生了新的历史,好比美国独立战争,不同民族人民的联合独立造就了今天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再比如说,朝鲜分裂的战争造就了今天不同的两个国家,一个是拥有先进科技的韩国,一个是保留古老传统的朝鲜,这样看来,战争还会是一无是处的么?所以总而观之,战争和历史之间就像是总会平衡的天平一样,这边多一点,那边就会马上持平,周而复始,反反复复,这样就构成了一种结构,从毁坏到修复,从修复到毁坏的过程。

人是历史的产物。汲取历史智慧,总结经验教训,指引未来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都在为这一目标而辛勤耕耘。《历史的教训》一书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该书由美国著名文化史家威尔·杜兰特与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完成。威尔·杜兰特(1885―1981年),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教育,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20xx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杜兰特笔耕不辍,成果惊人,作品有《哲学的故事》《转变》《哲学的乐趣》《历史英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想法和观念》,以及规模宏大的11卷《世界文明史》,是当时美国少有的集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学者。

在撰写《历史的教训》之前,杜兰特夫妇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写作《世界文明史》,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而荣获1968年的“普利策奖”和1977年的“自由勋章奖”。因为卷帙浩繁,为方便一般读者阅读,杜兰特夫妇在此巨著的基础上,于1968年写作出版《历史的教训》一书。

《历史的教训》是杜兰特夫妇的代表作,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有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可以说,书中到处闪耀着历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作品。

在分析种族与历史的关系时,该书强调:“历史知识会告诉我们:文明是合作的产物,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对此有所贡献;这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和债务;受过教育的心灵,都会善待每位男女,不论他们的地位多么低下,因为每一个人,都对所属种族的文明做出过创造性的贡献。”(第41-42页)明确表现了反对种族主义的态度,这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该书在分析罗马衰落原因的时候,认为:“入侵的蛮族发现罗马之所以衰落了,是因为以前为罗马军团提供兵员的,是既能吃苦又爱国的农业人口,他们是为祖国而战的勇士,如今取代他们的则是在巨大农场里无精打采的奴隶,这些农场由个别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据有。”(第88页)这种分析,绕过罗马衰落的表面原因,直指根源奴隶制,充分体现了这位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

在分析暴力革命的时候,该书认为:“暴力革命对财富所做的再分配,并不会多过对财富的损坏。对土地可以进行再分配,但是人们之间天然的不平等,很快就会产生新的占有和特权的不平等,形成新的少数人权力,他们的本能从本质上说和过去的少数一样。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第122页)明确指出了革命的局限性,即革命并不必然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和解放,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是思想的解放,只有作为个人的独立精神得到了解放,才意味着革命的成功。

作者并不满足于单纯分析各个因素与历史的关系,他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前面十二章的内容,思考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真有进步吗?”尽管作者部分肯定了进步的存在,但其角度却和普通人并不相同。该书认为:“进步仍然是真实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比过去的婴儿更健康、更漂亮、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更丰富的文化遗产,生来便处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知识和艺术积累的增加,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基础和支撑。遗产在增多,接受遗产的人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升。”(第182页)也就是说,进步不可能脱离开历史,不可能存在与历史决裂的进步,历史的借鉴作用和意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书的最后,作者强调:“历史首先是这一遗产的创造和记录;进步就是遗产的不断丰富、保存、传播和利用。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过去不再是一个恐怖陈列室,而是变成了一座英灵的城市,一个广阔的思想国度,那儿有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谈笑风生,有说有笑,有跳有唱,有雕有刻。”(第182页)这就在不经意间,回答了第一章“犹豫”的第一句话:“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一个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第1页)也就是说,作者追求的,是历史对文明的保存、记忆和薪火相传,这样的气度和境界,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当然,无可讳言,因为作者生活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书中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误解,以及对美国式民主的崇拜;作者对于民族、宗教、东西方文明等内容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确,相信读者自会加以鉴别。

2页,当前第112

最新读书心得体会历史模板篇八

普通人读历史,目的大概有三种,一种是证明了自己博学,一种是追溯上古的八卦,一种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没有太多的史料堆积,也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那么,看这本书的人,大致应该是第三种目的了。在没有教历史之前自己只是以第二种人的身份去看历史书,甚至直接看电视剧。但是从开始教历史这个学科之后才发现光看这些书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很难对一个历史问题提出深层次的理解,这也就导致课堂的深度不够,因此我选择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便明晓原来如此这般。有的人说他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但是这种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历史的视角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尝试呢。

首先说一下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整体感受吧:最近愈发的觉得能够看淡中国历史上那些屈辱的时刻,感觉都是一切都是在情理之中。(这和之前懵懂的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一样)感觉他给我根植了一个观念,我们并不是什么天朝,之所以中华文明能流传这么久与我们所生长的土地,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封建制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比方说有很大一部分人说自己小学的时候学习特别好,或者初中的时候学习特好,或者高中的时候学习特好等等之类。我发现这样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内心其实觉得自己学习还是好的,只是不认真学习了,如果一旦认真起来,还是学习好的不行。这样的人还有另一个共性,就是现在的他们以及未来的他们学习也不会变的跟以前一样好了。而我现在自己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中。不是曾经有一个唐朝,就永远都有那个时代的繁荣,更不是努努力还能比那个时候更好。有的时候,我觉得得承认一个事情,我们其实本来就不怎么样,偶尔表现得好了一点儿就幻想金榜题名非我莫数了,这是非常不成熟的。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收获的最大的道理。当然这样说不是为了给自己不够努力找借口,我只是想给自己放松压力,不让身体承受很大的压力,努力向前看。

接下来想结合书中的几个小观点谈下自己的感受。

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我学历史的时候只知道秦始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我并没有想过与我们同时期的欧洲确从未实现过统一,为什么中国就必须要实现统一呢?本书从土壤、风向和雨量进行了具体数据的分析得出:黄河几乎每年都有水灾,而为了治理水灾仅凭几个割据国家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这就需要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来统一协调治理水灾。另外,从农业与游牧的角度分析,也可看出长城的部分路段与15英寸等雨线基本一致。而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攻击也十分需要中央集权。在读了这一章的介绍后,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实现统一真的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

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其实就是许多农业家庭组成的一个大群体,每当一个新朝代建立都会进行重分土地,农民基本上都会分得能够维持自己生活的土地,这样他们就会踏踏实实的拥护自己的国君,直到地主豪强无休无止的兼并农民土地,而国君却拿不出更好的处理方案时,被生活所逼的农民便会揭竿而起,跟随一个贤明的主子推翻一个旧的朝代建立新政权,然后再继续分得土地,继续被兼并,继续反抗……就是这样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朝代,直到被资本主义所冲击。

3.1020xx年前赵宋的试验要能在这关头实现而有成果,财政上各种端倪必须全部用商业习惯管制……大多数民间事业从旁在侧的襄助,也须公司化,采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对公众负责。统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数目上管理。……当王安石对神宗赵?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统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

这本书可谓是把大历史的“大”字阐释的很好,让我读完之后再看历史时的格局变大了,我想这就是我所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