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登鹳雀楼教案大班(专业16篇)

时间:2024-01-08 13:31:05 作者:碧墨

通过大班教案的实施,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音乐舞蹈教案:通过音乐舞蹈,培养大班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身体协调能力。

登鹳雀楼教案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登鹳雀楼教案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律美。

ppt、flash。

学习吟唱古诗。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好吗。

结语:以上内容是由小编精心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欢。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活动设计。

1帮助幼儿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幼儿画册。

1看图理解诗意。

引导幼儿看书指字朗读古诗。要求幼儿要点一个字读一个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黄河奔流向东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远很远,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层楼。)。

2动作记忆古诗。

先由教师给出指定的动作读古诗。

拍手读古诗。

拍头,拍肩,拍腿读古诗。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读古诗。

由教师教给幼儿不同的节奏读古诗。帮助幼儿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导幼儿创造动作读古诗。

启发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读古诗。

5检查幼儿学习情况。

幼儿和老师围成一圈。由老师开始,接诗句。了解幼儿的熟悉程度,并给幼儿适当的鼓励。

在语言区张贴《登鹳雀楼》古诗挂图,鼓励幼儿进行兴趣识字和指字朗读。

附: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教案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

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知识扩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

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1、认识8个字。会写七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

教师简介鹳雀楼。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

2、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词,是怎样识记的,并给会写字组词。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动手标出停顿处。

三、学习古诗,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句。

1、板书第一句。

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意思?

3、比较黑板上画的.太阳和图片上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动作)。

5、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6、指导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图片上的黄河,说说你在电视里看到的黄河是怎样的3、说说第二句的诗意。

4、指导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5、齐读第一、第二句并连起来说这两句的意思。

(三)、学习第三、第四句。

1、出示诗句。

2、看图理解:诗人站在哪层楼?他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怎么样。

4、学生讨论诗意。

5、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

四、巩固。

1、齐读古诗。

2、前两句所写的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法。

3、猜一猜。(游戏)。

4、朗读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5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齐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登鹳雀楼教案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局部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身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案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ppt、flash

学习吟唱古诗。

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的好吗。

登鹳雀楼教案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1帮助幼儿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幼儿画册。

1看图理解诗意。

引导幼儿看书指字朗读古诗。要求幼儿要点一个字读一个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黄河奔流向东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远很远,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层楼。)。

2动作记忆古诗。

先由教师给出指定的动作读古诗。

拍手读古诗。

拍头,拍肩,拍腿读古诗。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读古诗。

由教师教给幼儿不同的节奏读古诗。帮助幼儿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导幼儿创造动作读古诗。

启发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读古诗。

5检查幼儿学习情况。

幼儿和老师围成一圈。由老师开始,接诗句。了解幼儿的熟悉程度,并给幼儿适当的鼓励。

在语言区张贴《登鹳雀楼》古诗挂图,鼓励幼儿进行兴趣识字和指字朗读。

《登鹳雀楼》教案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教案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齐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依山尽,()入海流。

欲穷(),更上()。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