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通用8篇)

时间:2023-10-03 03:59:28 作者:紫薇儿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后面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只需要估算就行了,不一定都要精确计算。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来学习估算,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合理性,也就是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提供了六种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为后面的例题提供素材。在这儿第一次出现“千米/时”的表示法。

2.口算乘法。

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100以内)――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

(1)16×3可以用口算法,也可以想竖式。

(2)以16×3为基础来学习它的变形160×3,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比16和160的关系,总结几百几十乘1位数的口算方法。

2.笔算乘法

(1)例1。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教材这里给出了估算、笔算、计算器计算三种算法,其中笔算的算理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索,教材在这里只呈现了竖式结果。

(2)例2。

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算法,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不能口算在笔算。

(3)例3。

首先用直观描述的方法教学“速度”的概念。这里注意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如每分钟、每小时等。接下来教学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让学生来体会这种符号表示的简明、快捷的特点,并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例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再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4)例4。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5)例5。

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提供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估大,什么情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计算方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一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激励性的语言,奖小星星等.

四、教学准备:挂图方向板

五、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说,我说东向东转,学生就说,我说西向西转。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第二环节:实践探究激趣解疑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书馆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图书馆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图书馆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西、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西北方向。

3、接着,老师请学生交流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所在方向,引导学生发现:东南、东北、西南等方向。

以上教学活动中看平面图辨认方向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找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场所,既复习了已有的方向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玩中强化

1、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组织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利用方向板找教室的方向,然后把找到的方向和同桌说一说,指一指,再交流一下教室的各个方向有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跟全班交流。

2、在学生基本了解教室的方向后,教师组织学生玩《反应快》的游戏,如:向东南点点头,向西北招招手,引导学生发现:东南和西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等。

3、教材p21有一幅《中国地图》,在观看中国地图时让学生了解家乡安徽省在祖国的方向并完成这一页的练习。

4、在练习之后,再组织同桌玩《小交警》的游戏,并让学生说说鹤岗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熟悉的景物和建筑。

以上教学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同桌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彼此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了《小交警》的活动是实际方向的练习,集趣味、能力于一体,达到玩中学,玩中练的目的。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教室的空间方位,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当小设计师帮小区搞设计。老师让学生把课前发的场馆图片拿出来,自己摆一摆,说一说每个场馆分别在小区的哪个方向。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才能掌握。

第五环节:师生整理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数学知识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它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上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交往中参与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2、经历学习过程比只要结果要精彩的多

上课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我发掘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习新知的成功与快乐。

另外,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方向板辨认教室里的方向时,有的学生手里的方向板随着身体的转动而转动,如果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做一做示范或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使用方向板的方法,就不会出现学生身体动,手中方向板也在动,不能找准方向的问题。看来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也更深切的领悟到了新课程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题。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 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填空

(1)5/8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7/9 里有( )个 1/9 ;( )个1/8 是 7/8 。

(3)3个 1/4是( ); 6/11 是6个( )。

二、新授问题引入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爸爸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

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爸爸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1/8,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3/8,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1/8。)

师: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

预设:妈妈和爸爸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1/8+3/8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类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探究

1、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办法验证吗?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1)从图上看结果。

(2)说理:1/8是1个1/8,3/8是3个1/8,1个1/8加上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3)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2)联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归纳方法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同分母)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智慧大闯关(巩固应用)

过三关

五、课堂检测

同桌互检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

学生谈收获,教师回归学习目标做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西师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蝴蝶、蜻蜓,奖杯、枫叶等图片。首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有的学生归纳得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我,则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板书] 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而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画)就是对称轴(写)。 通过对称和非对称的直观比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我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图形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而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现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 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安排的直观判断题把一些学生明天大量运用的字母,数字。汉子写在卡片上,只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学生判断后我又引导学生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效。

接着,我又让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创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先让学生独立创造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摆出了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而后,我又大胆建议让两位同学或三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其他同学做个小裁判,大胆的提出质疑。这样做,即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最后,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活动,我先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种建筑,-城楼、清真寺的门楼,汕头海湾大桥的门楼等等 , 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教学的3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然后,又利用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新校门的设计,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到体验创造再到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小结】 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游戏引入,动手操作,交流感受和课外延伸等手段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我摒弃了传统概念教学的板书,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概念表述清楚。把轴对称图片作为教学资源展示出来,充分利用。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即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单元分析

1、让学生能体会学习统计图的必要性。

2、增强学生的感知操作经验,使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象形统计图。

课时划分

2课时

题目最喜欢的水果备课人邹艳华

教学

目标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

准备多媒体

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

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练一练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2.最多的是什么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最少的是什么?

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

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6、迎新年。

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最喜欢的水果

统计

苹果梨香蕉桔子

()个()个()个()个

修改及补充内容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www.

送温暖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二、创设情景,探索算法。

1、出示例题1:

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读题,列出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

2、出示课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3、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

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4、立计算48÷2=

5、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1)口算:

40÷2=208÷2=420+4=24

(2)笔算:

重点指导竖式的书写格式。

5、试一试。

6、小结: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是什么?

7、比较:今天我们学习的除法竖式与以往我们学习的除法竖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把标题补充完整;(商是两位数)

8、出示例题2:

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摆学具,动手分一分。理解“48÷3,先将40÷3,每份是10,余下一个10和个位的8合起来再除。”

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口算的方法与竖式计算的方法。

三、练习:

完成练一练。

1、先估计,培养估算意识,用估算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互相比较,培养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2、提出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再与同伴交流。

4、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情境图,找到规律。再列式计算。

红气球:48÷2

黄气球:48÷4×2

6、引导学生发现题中的隐藏条件。

可能有以下方法:

(1)98÷5=19……3

所以不可能。

(2)98不是5的整倍数,所以不可能。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电子课本

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基本途径,优化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题研究,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使学生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一定发展,良好人格得到一定的塑造。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及编排

本学期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语文第四册教科书,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组教材都包括#工作计划#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加注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生字一律注本音,在文中的具体语句之中,有的要读轻声或者变调。

本册共有32篇课文。安排4篇略读课文,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新增了“宽带网”。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