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及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通用5篇)

时间:2023-09-30 06:36:56 作者:翰墨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及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通用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

由未来网、凤凰网亲子频道、艾索儿童研究咨询机构联合开展的“爱天使,我行动”《儿童消费市场调查》活动,调查显示:

1.超过 98%的家长非常重视儿童消费市场的质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意识显著。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儿童消费市场质量安全问题的在意程度是极其显著的,几乎全部的在意。一方面体现了当前儿童消费市场现状不令人放心,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家长对于孩子安全的意识很高。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群体的特殊性对质量安全的要求明显高于成人,家长对其消费市场的要求显然会提高。伴随着80后逐渐成为家长的主力,“独一代”作为新一代家长,他们普遍较高的教育程度,以及丰富的信息获取手段,倾向于知识胜过经验,安全意识更会高于前一代家长。

2.仅两成家长认为当前儿童消费市场状况“还可以”,短期改善信心不足。家长对儿童消费市场质量安全的意识较高,但对质量安全状况的评价却较低,而且对短期能够改善现状的信心明显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前儿童消费市场的`质量安全状况,有一成多表示很不满意,都无奈了,两成表示不满意,只能庆幸自己孩子不出问题,有四成多认为需要时刻小心,而只有两成认为还可以。

3.材质是儿童消费市场质量问题最受关注的焦点。对于几个主要儿童消费领域,消费者选购时主要关注的要素中,调查结果显示,选购奶粉时首要考虑奶源地,所占比例近六成,选购玩具首要考虑因素为材质、环保材料,所占比例超过七成,选购童装童鞋考虑材质或质地的比例接近七成,位列第二,购买儿童家具首要考虑因素为材质、环保材料。奶源地本质上也是材质,由此来看,对于儿童消费,材质是消费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显然,材质是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材质安全,产品才可能安全。

4.购物渠道是家长保证儿童消费市场质量安全的重要关卡。家长对于孩子健康的极度关注,而消费环境有不很令人放心,消费者如何提高安全消费系数?调查发现,购物渠道是第一位的。数据现实,为了确保儿童产品质量,55.7%的受访者只在放心的商场、大型超市、正规网店购买,所占比例排在首位,其次是通过产品各种标识来确保质量安全,如成分、生产日期、认证标志,第三是通过品牌,即只购买知名品牌或厂家的产品。

5.玩具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最需重视,理论上奶制品问题被“放大”。总体来看,消费者认为质量安全问题较多的儿童消费领域中,位列前五的依次为玩具、奶制品、零食、辅食及营养品、喂哺洗护用品。而进一步通过社会舆论感知和消费者自身经验感知的对比分析发现以下特征:从社会舆论角度,奶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较多;但从消费自身经验角度来说,奶制品的满意度在五个领域内是最高的;从社会舆论角度,玩具的质量安全问题较多;从消费者自身经验角度来说,玩具的满意度在五个领域内是最低的;从社会舆论角度,电子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较少;从消费者自身经验角度来说,电子产品的满意度在五个领域内也是较高的。由此来看,玩具领域的质量问题最需要引起重视,而奶制品由于其产品特殊性倍受关注,理论上质量问题被“放大”,实际上,对于奶粉的质量安全是零容忍,一旦有问题,社会倍加关注,社会舆论不免会把问题放大。

6.国内品牌表现不均衡,奶制品领域差距明显。质量安全是家长给孩子选择产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偏好的品牌意味着对该品牌质量安全得到家长的相对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在奶制品领域,仍然是国外品牌主导市场;玩具、童装童鞋、电子产品领域,国内品牌基本得到消费者认同,甚至比国外品牌略占优势。儿童家具领域,国外品牌的优势也略强一些。

7.用户体验胜过知名度,新品牌面临新机会。通常的市场,品牌知名度意味着消费者,从而意味着市场,很大大品牌通过强大的传播优势,让品牌声名远播,从而巩固自己市场地位。但在儿童消费市场,尤其处在当前消费环境不是令人放心的状况下,家长对产品质量安全非常关注,为了更放心,家长选择上小心、小心、再小心。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品牌稍有不慎,或受知名度所累,而一些新品牌,通过高品质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不断建立市场优势。

8.儿童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改善是长期工程,需要全面行动。前面分析提到,家长对目前儿童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评价,而且对短期能够改善现状的信心明显不足。两成的受访者认为会基本维持现状,近五成认为总体向好但近期改变不会很大。而对于改善儿童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需要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立法的、技术的、媒体监督的、机构和相关人员奖惩的、社会监督的,各种措施都认为非常必要。

9.媒体监督作用至关重要,儿童消费市场的质量监督也需要互联网思维。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渗透到各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了解儿童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渠道中,互联网的作用非常显著,排在首位的是互联网新闻及信息,所占比例超高七成半,排在其次的也是互联网用户评价。对于改善儿童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需要采取的措施,除了立法、建立标准,受访者认为有效措施中排在二三位的依次为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使信息透明化、媒体增加曝光力度,所占比例均超过六成。儿童产品质量监督也需要互联网思维。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

儿童节快乐!这是一句极具商机的祝福语,因为节前节后,儿童商品生意最好,厂商卖的也是一个快乐配方!我们今天就看看我国的儿童市场到底有大! 数字显示我国儿童市场“蛋糕巨大”

根据中国九家调查机构近日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五座城市儿童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城市中6-15岁孩子拥有的零花钱和压岁钱已高达56亿 元。在这九个大城市的450万名6-15岁的儿童中,有87%的孩子拥有零花钱和压岁钱,他们平均每人每月可从父母及亲属那里得到60元的零花钱,而每年 得到的压岁钱则高达730元。另一个令人注意的现象是,有超过2/3的孩子是自己来花出这些钱的,在他们的个人消费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平均每月支出规 模达到2474万元。

在“您的孩子月消费”的问题中,每月孩子的基本消费大都在200—1000元之间,其中200—500元的占52%,500—1000元的占37%;调查显示,每月孩子消费在200元以下或1000元以上的并不多见,两者加一起达到10%。

虽然食品与服装消费仍是城市儿童消费的主要部分,但教育支出已占到相当比例,成为儿童消费的新热点。调查显示,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和 “服装”支出占64%,其中食品占总支出的58。0%,服装占支出的6。1%,两项合计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64。1%,年消费金额超过280亿元。基本生 存消费之外,教育支出成为城市儿童消费的最大部分。本次调查五市儿童“教育”支出占据了儿童消费的五分之一强,达到21。4%,全年消费额已超过94亿 元。

家庭收入越高,越注重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显示,高等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2500元)用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 27。4%,比例最高;中高收入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751-2500元和1001-1750元)的比例分别为22。9%和20。9%;中低收入家庭(人 均月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和低收入家庭用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较低,分别为18。9%和14。4%。平均估算,人均月收入每增加100元, 用于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比例增加0。6个百分点。

儿童家具消费市场日渐升温

随着近年内地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许多儿童都有自己的房间。对于家中唯一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们多希望他们生活得更舒适,因此,在儿童居室的布置上父母往往投入很大。随着儿童家具日渐升温,有关商家纷纷把投资重点进行重新调整。

据了解,儿童家具的销售利润与成人家具持平或稍高。许多家长表示,即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子女的愿望,因此,年轻的家长们不太计较价格,但对质量和环保的要求格外挑剔,也特别在意销售商的态度。

经研究,儿童使用属于自己的家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儿童家具中,床居于销售量的首位,一般以木板床或不太软的弹簧床销路较佳。另外,专供儿童使用的储藏柜、玩具箱和书柜、书桌、椅子等都是最旺销的货品。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家具商要注意掌握市场变化,迎合消费者心理:一是安全与质量保障。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安全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儿童家具线条应圆滑流畅,要有顺畅的开关和细腻的表面处理,结构要扎实,以免发生意外。

其次是用料和工艺。目前,内地用作儿童家具的材料有木材、人造板、塑料、铝合金等,最重要的是无异味、无毒素。家具的表面涂层,也应具有不褪色和不易刮伤的特点。

此外,色彩选用也不容忽视。选用大胆明亮的家具色彩,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更能培养孩子对颜色的敏感性。另据内地儿童心理专家实验证明,性格较内向而软弱的孩子宜用色彩对比强烈的家具,性格较暴躁的儿童宜用线条柔和、色彩雅淡的家具。

在富起来的中国,旅游逐渐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主要消费形式之一。但是,当我们流连于山水之间,纵情于灯红酒绿的时候,是否应该想到孩子也应该成为 旅游大军的一部分。不管是家长们还是旅行管理部门,都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想想,让他们去旅游,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对于商家来说,这更是一个应该去做 的事情,因为儿童旅游市场商机巨大,潜力无穷。

儿童旅游虽然是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词汇,但外出旅游的确是孩子们迫切的需求。儿童旅游其实是一个大市场,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目前这个市场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甚至可以说,针对学生假期、根据学生特征、以学生为主要客户群体的学生游项目目前还很少。

多数家长已不再把孩子们的这种活动看作是浪费或奢侈;相反,有的家长不但积极鼓励支持孩子们在旅游中获取知识,甚至干脆加入他们的旅游队伍,成为他们最可靠热心的导游和伙伴。

近年来,针对儿童消费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花样翻新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复杂,儿童消费市场表面上是一片繁荣,但是,消费者对此却似乎并不满意,一项调查显示,对目前儿童消费市场状况较为满意的消费者还不到10%,而回答不满意的竟占到了60%以上。

现在的儿童消费市场到底缺些什么呢?调查显示,家长对儿童智力培养、营养保健和品格培养方面的知识的需求都很大。这说明,整个行业非常缺乏相应 的服务。这与儿童玩具市场的情况相符:调查表明,在购买儿童玩具时家长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智力培养、性格塑造和价格合适,也就是说,在玩具促销时最有效 的方法是要向消费者阐明该玩具对孩子智力培养、性格塑造的作用和价值(而这类玩具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往往又是较难说明的),换言之,缺少有关信息和内容的服 务,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要求较高的领域,家长们普遍期待的是与孩子的特点、孩子发展阶段的关键因素以及期望和预算吻合或接近的产品与服务。这一变化构成了促进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但它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当家长们的这一需求被漠视时,孩子的钱就不再好赚了。

产品以及相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它要忠于的是制造商而不是消费者,而个性化消费时代,儿童用品经销商却更需要忠实于消费者。

儿童消费的迅猛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儿童消费市场的细分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这使得整个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儿童消费在家庭总支出当中所占比例超过33%的已占到家庭总数的90%。其份额已构成了家庭消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广州五城市的调查,这些城市儿童的月消费额已超过了39亿元。这也从儿童消费的绝对量方面证明了儿童消费市场 的巨大。如果说此前厂商对儿童消费市场的细分存有顾虑,是担心过度细分所导致的市场细碎化会影响盈利,那么,今天儿童消费市场细分的数量基础已经具备。与 儿童消费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相比,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其性质所发生的变化,中国城市家庭的儿童消费在经历了保障基本生活消费,追求享乐性消费之后,已发 展到强调成长性消费的新阶段。

成长性消费又称发展性消费,一般是指家庭针对儿童成长的需要而进行的相关消费行为,如:为身体的良好发育购买各种营养添加品;为知识学习和能力 培养而购买的书籍、器具以及参加各种培训班等。通常成长性消费可分为三类:针对身体发展的消费;针对认知发展的消费;针对人格发展的消费。具体的有生长发 育、大小肌肉动作、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经验、语言能力、自我系统、交往行为、情绪情感等15大项60个方面。与基本生活消费及追求享乐性消费不同的 是,成长性消费是一个具有较高信息包含、消费者介入度较高的且个性化取向强烈的领域。

由于消费者在成长性消费时所表现的诸多特征和性质与通常的基本生活消费和享乐性消费有着内在的不同,构成了儿童消费市场细分的内因。

1、我国城市儿童消费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它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未来,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2、教育支出成为城市儿童消费的新增长点,是一个可喜的趋势。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3、教育城市儿童用好零用钱。本次调查结果看,五市儿童一年的零用钱可建上百所希望小学。应从小培养城市儿童勤俭节约和关心他人的品德,引导城市儿童将零用钱花到有意义的地方。

4、关心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成长。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看病支出比例在各收入水平家庭中最高,但教育支出的比例最低。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成长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便利,主体硬件一流;二是把握好消费趋势的优势,所经营的业种、商种必须能满足我镇母、婴、幼消费群体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三是充分发挥业态定 位优势,专业店的定位必须考虑产品的深度广度、服务全方位,实体功能等;四是经营管理优势,以人为本,强化商场的品牌力,服务力和促销力,从而引导目标消 费群体的消费习惯。这位资深专业人士说,假若不了解市场,没有把握儿童主题商场经营的灵魂,不能充分发挥这一新型业态的优势而盲目投资,到头来难免“竹篮 打水一场空。”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

当前,云南面临经济增长挑战重重、开放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内需和消费增长乏力、本地投资和产业供应有效性严重低下等发展困难,消费市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日益减弱。20xx年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2.90亿元,然而消费总额中本土商品销售金额占比较低,省内消费市场产品外部输入比重极高,本地产业供应能力缺失;省外乃至周边境外产品输出比例较低,拓展外部消费市场的本地产业支撑力度弱。如何把云南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沿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输入商品本土化生产和拓展“云南制造”国际市场,推进云南产业发展已成为云南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消费市场整体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种类日益增多。20xx年云南省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2.90亿元,是20xx年的2.2倍,年均增长xx.4%随着刚性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云南省商品消费都有不同程度增长。20xx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中西药药品类、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八大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448.67亿元、131.69亿元、97.13亿元、130.67亿元、734.20亿元、619.57亿元、93.53亿元和85.88亿元,对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起到支撑作用。图120xx年全省限额以上八大类社会消费品零售结构比例此外,网上购物模式打破了传统消费的地域界限,快速分流了本地消费品市场。以20xx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首日为例,云南顾客消费23.01亿元,位列全国第19位;全省对外销售3.98亿元,仅占天猫“双十一”首日销售额的0.31%,全省电商贸易顺逆差达到了-19.03亿元;网络交易平台,服装、图书、食品、母婴、家纺、运动户外、鞋、护肤类销售额排名前十均无云南企业、品牌。这意味着,省内购买力的大量外流,对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流十分明显。

(二)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三)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云南省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发挥与缅易快速增长。20xx-20xx年云南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0%,高于全国12.3个百分点。20xx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99.9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xx.82亿美元,进口总额84.17亿美元。欧盟、东盟、南亚作为云南省的外贸伙伴,亿美元、xx8.33亿美元和5.72亿美元,占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59.2%和2.9%云南省通过逐步调整进出口扶持政策,取消对有色金属、磷化工产品的出口扶持,加大对农产品、机电产品和轻工产品的出口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商品出口的附加值,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初步实现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及多元化发展。(如表1所示)

从增强云南本土产业配套能力、周边市场竞争力以及增加本地就业、税收等方面目标出发,云南本土产业支撑本土商品消费市场以及拓展周边国家消费市场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省外生产并在本地销售比重高

通过对299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云南省在汽车、石油及制品、粮油与食品、服装、中西药、日用品、建筑及装潢材料、家用电器以及金银珠宝的消费量较大。然而,粮油食品饮料及烟酒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服装鞋帽及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化妆品类、五金及电料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及汽车类等消费商品“外产地销”率依次为17.9%、56.8%、57.2%、63.5%、64.4%、72.6%、73.9%、75.7%、78.0%、79.9%、89.4%、95.4%,其均值高达68%。据本次专项调查,云南消费市场商品外部输入比例高,本地企业对本地消费商品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链配套不完整,产业结构层级较低且不均衡,不能有效满足本地消费市场的需求,产业供应缺位严重。具体体现在汽车类等消费品几乎全部外部输入,其他消费商品外部输入率达68%。根据调查结构测算,云南整体消费商品外部输入率高达70%-80%。

(二)省内生产外销消费商品比例低

从云南省整体产业结构看。20xx年云南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xx.8:39.0:46.2,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0.8个百分点,发展滞后而且不强,特别是工业缺乏支柱性产业、骨干性企业、拳头性产品;第三产业不优,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滞后。从云南百强企业公开公布信息看,本土重点生产企业主要有: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等,主要集中在烟草、钢铁、铜矿、化工产品等领域(见表3所示)。这些本土企业多是资源型企业、国有企业,但20xx年以来普遍出现亏损,仅云白药和云南建工等少数企业盈利,与国际国内同类企业相比,发展活力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有待提升。因此,从侧面可以看出,云南本土产业产品输出多集中在资源类、原料类和初加工商品,在省内消费商品市场占有率低,且在省外消费商品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也低,进一步针对外部市场需求,提升产业结构,拓展省外市场的空间仍然很大。

(三)出口商品中本地产品以资源型为主

云南省出口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服装及纺织品为核心的轻工产品、农产品、矿产品、电力、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宝石及制品、有色金属等,其中除农产品、电力、化工产品、宝石及制品、有色金属基本是由云南本土生产的以外,其他出口商品尤其是机电产品、服装及纺织品为核心的轻工产品基本是省外生产。整体来看,云南出口商品中本土生产的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未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支撑体系。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接壤,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且南亚东南亚国家是云南省的主要贸易伙伴。但是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未充分发掘,云南本土商品输出潜力未充分开发。云南省对南亚国家主要出口产品为化肥、氧化铝、钢材、铜锍、磷化工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粮油食品等,进口产品主要为铅矿砂、锌矿砂、牛皮革、冻蟹、黄麻、红茶、坚果等农产品;对东南亚国家主要出口产品为小家电等机电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汽车、服装及纺织品、日用百货、宝石、烟草制品、电力、磷化工产品、化肥、塑料制品、家具、精油等,进口产品主要有棕榈油、橡胶、宝石、木材、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电力、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甲壳动物等。云南省出口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应结合本土优势继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巩固提升农产品、矿产品、电力、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宝石及制品、有色金属等产业,加大投入,增强创新,增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同时结合实际,错位发展小家电等机电产业、汽车产业、服装及纺织品产业等。

以现代生物产业、能源产业、制造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加强消费商品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通过供给侧提升投资效率、精准政策扶持、提品牌效能和创新驱动力。

(一)实施消费商品“云南制造”品牌战略

结合云南农业大省、旅游大省、全国机场最多的省份以及“山、边、民”特点,提升产业品质,走品牌发展之路,努力树立云粮、云菜、云果、云花、云茶、云咖、云牧、云渔、云药等云系列“农业小巨人”云南品牌,积极推进本土优势产业的发展,以现代化的管理和运营理念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打造国际“云品”消费品牌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开展云南本土产业普查,建立动态和科学监测和预测机制。通过技术改造,培育品牌,对传统产业中的众多优势企业和潜力企业,实现就地转型升级,逐渐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或提升竞争力。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促进、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起跨市场、行业、部门的产业升级发展格局。

(二)推动“存量”消费商品产业升级发展

针对本土消费市场和周边市场需求,在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烟草产业、珠宝玉石产业、家具建材产业、新材料产业、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择优培育一批对全省经济具有明显释放、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实施本土消费商品产业百家领军培育工程,逐步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国际有影响的“云南产业百家领军”企业,使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和“带头羊”。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以标准厂房建设为抓手推动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发展本土型中小企业。鼓励创办、领办本土型中小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国企合作组建本土型中小企业。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千户消费商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有条件的本土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结合“云上云”、“云品出彩云”等电子商务+工程,实施本土消费商品电子商务工程,扶持消费市场商品本土产业开展电子商务。重点以电子商务进农村,延伸高原农产品本土深加工产业链,拓展销售市场区域。推动“云品”全国行网上网下互动,构建覆盖全国的“云品”电子商务销售网络。探索“云品”出国门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打造消费商品跨境电商核心服务平台,完善跨境物流和销售网络,构建支撑“云品”走出去并承接国内外的跨境流通渠道。

(三)推进消费商品产业链集群发展

积极研究出台国有平台公司金融资本运作方案,采取国有股权招商甚至跨境吸引外资等形式,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云南国有平台资源,提升市场需求大且有发展优势能力的产业领域开放度。加大对本土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云南国有骨干消费商品企业实力。鼓励优势(领军)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企业做大做强,在全省打造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着力推进消费商品传统产业发展的结构化创新,由分散的中小企业、块状经济转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的分工协作联合体,逐步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提升型的产业集群。依托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级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整合园区发展要素,提高要素聚集度和开放度,形成产业园区的特色化和错位发展。

(四)推动消费商品产业“云南智造”创新驱动

合理利用传统企业现有平台、市场、网络等资源优势,找准消费商品产业创新着力点,从本土研发投入、技术专利、人才队伍和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加大创新环节投入,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建立全省消费市场商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市场技术投入资源,分行业、分市场开展创新协同。在省内相关高校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心,针对消费市场商品产业需求,开展资源深加工、装备装配、国际市场开拓等基础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针对商品消费市场及产业特点,不断加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筹规划和衔接,逐步形成集群内企业间上下游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发展模式。

(五)开展消费商品产业链“补短”招商

依托云南资源、区位优势,结合云南产业现状,针对消费商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以及标准化、国际化、证券化等产业链环节,补短填齐延长产业链价值。在家电产业、纺织品及服装产业、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结合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在高原农业产业重点引进种苗研发、高深加工、跨界应用、国际品牌营销等环节重点带动企业发展。积极吸引符合云南产业发展导向的大企业总部向云南集聚,设立大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的职能性总部,提升产业聚集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一把手总负责、招商部门牵头、各级各部门对口挂点招商机制,突出产业招商,突出各级各部门招商资源和渠道整合,形成协同招商合力。将重点区域、产业、领域、企业等对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并落实一站式和全程服务体系,实施高位牵头、全体负责的招商扶商制度。对针对消费市场需求引进企业要省内统一布局,各州市合作,发挥比较优势,避免恶性竞争。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支持以大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为主体开发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加强签约项目落地进度的跟踪督促,做到开发储备一批、洽谈推进一批和开工建设一批。

以本土产业培育和省外企业招商为路径,提升和完善消费、投资及产业内外一体化开放发展和协同机制,切实推动本土产业供应能力增强、结构优化、市场拓展和竞争力提升。

(一)坚持开放引领和培育消费商品本土产业

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发展机遇,深化开放,以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开放型产业、园区、口岸和通道网络等建设上,加强对消费市场商品产业的支撑。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完善双边消费市场及产业合作机制,切实推进双方经贸、文化、教育、民族等合作交流,为消费商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外部环境。提升货物进出口的通关及运输服务体系、开展贸易结算的金融服务体系、南亚国家国情和法规法律咨询服务体系、联系双边商务洽谈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专为南亚国家商务人员往来提供的生活服务体系等,构建云南消费商品走向南亚东南亚的良好渠道。

(二)打造消费商品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基地

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有计划地利用政策引导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瞄准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市场需求,布局生物产品开发基地、中医药制造业基地、农业机械加工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国家级出口加工基地。大力推动加工食品、服装、家电、农机设备、农业化工产品、保税物流、跨境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双边贸易综合化。针对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于地缘优势和合作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推进钢材、水泥和机械设备行业的发展。

(三)建立开放型消费商品产业园区带

发挥滇中产业新区引擎作用,立足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突出生物医药、机电装配、农业深加工等优势产业聚集区,通过跨境产业承接转移,探索全产业链园区建设,构建重点产业的全链集中发展。针对华南、华北等国内市场,以及老挝、缅甸、孟加拉等区域市场特点,依托边(跨)合区、综保区等探索建立定向市场产业园区,通过优势产业聚集以及跨区域园园合作,搭建要素和市场间产业贯通平台。

继续优化完善现有省际贸易监测统计平台,扩大样本规模,提升样本质量,深挖企业商品流通情况,掌握“地产地销”、“地产外销”、“外产地销”精准数据,从根本上掌握云南省商品流通关系和需求关系。同时,明确工作职责、责任部门、承担机构以及相应保障条件,将消费市场商品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评估,针对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政府绩效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政府及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消费市场商品本土产业培育和引进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本土化指标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

当前,云南面临经济增长挑战重重、开放型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内需和消费增长乏力、本地投资和产业供应有效性严重低下等发展困难,消费市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日益减弱。20xx年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2.90亿元,然而消费总额中本土商品销售金额占比较低,省内消费市场产品外部输入比重极高,本地产业供应能力缺失;省外乃至周边境外产品输出比例较低,拓展外部消费市场的本地产业支撑力度弱。如何把云南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沿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输入商品本土化生产和拓展“云南制造”国际市场,推进云南产业发展已成为云南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消费市场整体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种类日益增多。20xx年云南省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2.90亿元,是20xx年的2.2倍,年均增长xx.4%随着刚性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云南省商品消费都有不同程度增长。20xx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中西药药品类、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八大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448.67亿元、131.69亿元、97.13亿元、130.67亿元、734.20亿元、619.57亿元、93.53亿元和85.88亿元,对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起到支撑作用。图120xx年全省限额以上八大类社会消费品零售结构比例此外,网上购物模式打破了传统消费的地域界限,快速分流了本地消费品市场。以20xx年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首日为例,云南顾客消费23.01亿元,位列全国第19位;全省对外销售3.98亿元,仅占天猫“双十一”首日销售额的0.31%,全省电商贸易顺逆差达到了-19.03亿元;网络交易平台,服装、图书、食品、母婴、家纺、运动户外、鞋、护肤类销售额排名前十均无云南企业、品牌。这意味着,省内购买力的大量外流,对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流十分明显。

(二)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三)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云南省通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发挥与缅易快速增长。20xx-20xx年云南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0%,高于全国12.3个百分点。20xx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99.9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xx.82亿美元,进口总额84.17亿美元。欧盟、东盟、南亚作为云南省的外贸伙伴,亿美元、xx8.33亿美元和5.72亿美元,占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59.2%和2.9%云南省通过逐步调整进出口扶持政策,取消对有色金属、磷化工产品的出口扶持,加大对农产品、机电产品和轻工产品的出口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商品出口的附加值,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初步实现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及多元化发展。(如表1所示)

从增强云南本土产业配套能力、周边市场竞争力以及增加本地就业、税收等方面目标出发,云南本土产业支撑本土商品消费市场以及拓展周边国家消费市场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省外生产并在本地销售比重高

通过对299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云南省在汽车、石油及制品、粮油与食品、服装、中西药、日用品、建筑及装潢材料、家用电器以及金银珠宝的消费量较大。然而,粮油食品饮料及烟酒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服装鞋帽及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化妆品类、五金及电料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及汽车类等消费商品“外产地销”率依次为17.9%、56.8%、57.2%、63.5%、64.4%、72.6%、73.9%、75.7%、78.0%、79.9%、89.4%、95.4%,其均值高达68%。据本次专项调查,云南消费市场商品外部输入比例高,本地企业对本地消费商品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链配套不完整,产业结构层级较低且不均衡,不能有效满足本地消费市场的需求,产业供应缺位严重。具体体现在汽车类等消费品几乎全部外部输入,其他消费商品外部输入率达68%。根据调查结构测算,云南整体消费商品外部输入率高达70%-80%。

(二)省内生产外销消费商品比例低

从云南省整体产业结构看。20xx年云南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xx.8:39.0:46.2,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0.8个百分点,发展滞后而且不强,特别是工业缺乏支柱性产业、骨干性企业、拳头性产品;第三产业不优,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滞后。从云南百强企业公开公布信息看,本土重点生产企业主要有: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等,主要集中在烟草、钢铁、铜矿、化工产品等领域(见表3所示)。这些本土企业多是资源型企业、国有企业,但20xx年以来普遍出现亏损,仅云白药和云南建工等少数企业盈利,与国际国内同类企业相比,发展活力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有待提升。因此,从侧面可以看出,云南本土产业产品输出多集中在资源类、原料类和初加工商品,在省内消费商品市场占有率低,且在省外消费商品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也低,进一步针对外部市场需求,提升产业结构,拓展省外市场的空间仍然很大。

(三)出口商品中本地产品以资源型为主

云南省出口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服装及纺织品为核心的轻工产品、农产品、矿产品、电力、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宝石及制品、有色金属等,其中除农产品、电力、化工产品、宝石及制品、有色金属基本是由云南本土生产的以外,其他出口商品尤其是机电产品、服装及纺织品为核心的轻工产品基本是省外生产。整体来看,云南出口商品中本土生产的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未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支撑体系。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接壤,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且南亚东南亚国家是云南省的主要贸易伙伴。但是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未充分发掘,云南本土商品输出潜力未充分开发。云南省对南亚国家主要出口产品为化肥、氧化铝、钢材、铜锍、磷化工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粮油食品等,进口产品主要为铅矿砂、锌矿砂、牛皮革、冻蟹、黄麻、红茶、坚果等农产品;对东南亚国家主要出口产品为小家电等机电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汽车、服装及纺织品、日用百货、宝石、烟草制品、电力、磷化工产品、化肥、塑料制品、家具、精油等,进口产品主要有棕榈油、橡胶、宝石、木材、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电力、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甲壳动物等。云南省出口产品以资源型产品为主,应结合本土优势继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巩固提升农产品、矿产品、电力、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宝石及制品、有色金属等产业,加大投入,增强创新,增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同时结合实际,错位发展小家电等机电产业、汽车产业、服装及纺织品产业等。

以现代生物产业、能源产业、制造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加强消费商品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通过供给侧提升投资效率、精准政策扶持、提品牌效能和创新驱动力。

(一)实施消费商品“云南制造”品牌战略

结合云南农业大省、旅游大省、全国机场最多的省份以及“山、边、民”特点,提升产业品质,走品牌发展之路,努力树立云粮、云菜、云果、云花、云茶、云咖、云牧、云渔、云药等云系列“农业小巨人”云南品牌,积极推进本土优势产业的发展,以现代化的管理和运营理念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打造国际“云品”消费品牌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开展云南本土产业普查,建立动态和科学监测和预测机制。通过技术改造,培育品牌,对传统产业中的众多优势企业和潜力企业,实现就地转型升级,逐渐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或提升竞争力。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促进、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建立起跨市场、行业、部门的产业升级发展格局。

(二)推动“存量”消费商品产业升级发展

针对本土消费市场和周边市场需求,在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烟草产业、珠宝玉石产业、家具建材产业、新材料产业、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择优培育一批对全省经济具有明显释放、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实施本土消费商品产业百家领军培育工程,逐步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国际有影响的“云南产业百家领军”企业,使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排头兵”和“带头羊”。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以标准厂房建设为抓手推动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发展本土型中小企业。鼓励创办、领办本土型中小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国企合作组建本土型中小企业。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千户消费商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有条件的本土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结合“云上云”、“云品出彩云”等电子商务+工程,实施本土消费商品电子商务工程,扶持消费市场商品本土产业开展电子商务。重点以电子商务进农村,延伸高原农产品本土深加工产业链,拓展销售市场区域。推动“云品”全国行网上网下互动,构建覆盖全国的“云品”电子商务销售网络。探索“云品”出国门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打造消费商品跨境电商核心服务平台,完善跨境物流和销售网络,构建支撑“云品”走出去并承接国内外的跨境流通渠道。

(三)推进消费商品产业链集群发展

积极研究出台国有平台公司金融资本运作方案,采取国有股权招商甚至跨境吸引外资等形式,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云南国有平台资源,提升市场需求大且有发展优势能力的产业领域开放度。加大对本土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云南国有骨干消费商品企业实力。鼓励优势(领军)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企业做大做强,在全省打造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着力推进消费商品传统产业发展的结构化创新,由分散的中小企业、块状经济转向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的分工协作联合体,逐步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提升型的产业集群。依托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级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整合园区发展要素,提高要素聚集度和开放度,形成产业园区的特色化和错位发展。

(四)推动消费商品产业“云南智造”创新驱动

合理利用传统企业现有平台、市场、网络等资源优势,找准消费商品产业创新着力点,从本土研发投入、技术专利、人才队伍和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加大创新环节投入,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建立全省消费市场商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市场技术投入资源,分行业、分市场开展创新协同。在省内相关高校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心,针对消费市场商品产业需求,开展资源深加工、装备装配、国际市场开拓等基础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针对商品消费市场及产业特点,不断加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筹规划和衔接,逐步形成集群内企业间上下游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发展模式。

(五)开展消费商品产业链“补短”招商

依托云南资源、区位优势,结合云南产业现状,针对消费商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以及标准化、国际化、证券化等产业链环节,补短填齐延长产业链价值。在家电产业、纺织品及服装产业、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结合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在高原农业产业重点引进种苗研发、高深加工、跨界应用、国际品牌营销等环节重点带动企业发展。积极吸引符合云南产业发展导向的大企业总部向云南集聚,设立大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的职能性总部,提升产业聚集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一把手总负责、招商部门牵头、各级各部门对口挂点招商机制,突出产业招商,突出各级各部门招商资源和渠道整合,形成协同招商合力。将重点区域、产业、领域、企业等对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并落实一站式和全程服务体系,实施高位牵头、全体负责的招商扶商制度。对针对消费市场需求引进企业要省内统一布局,各州市合作,发挥比较优势,避免恶性竞争。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支持以大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者为主体开发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加强签约项目落地进度的跟踪督促,做到开发储备一批、洽谈推进一批和开工建设一批。

以本土产业培育和省外企业招商为路径,提升和完善消费、投资及产业内外一体化开放发展和协同机制,切实推动本土产业供应能力增强、结构优化、市场拓展和竞争力提升。

(一)坚持开放引领和培育消费商品本土产业

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发展机遇,深化开放,以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开放型产业、园区、口岸和通道网络等建设上,加强对消费市场商品产业的支撑。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完善双边消费市场及产业合作机制,切实推进双方经贸、文化、教育、民族等合作交流,为消费商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外部环境。提升货物进出口的通关及运输服务体系、开展贸易结算的金融服务体系、南亚国家国情和法规法律咨询服务体系、联系双边商务洽谈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专为南亚国家商务人员往来提供的生活服务体系等,构建云南消费商品走向南亚东南亚的良好渠道。

(二)打造消费商品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基地

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有计划地利用政策引导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瞄准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市场需求,布局生物产品开发基地、中医药制造业基地、农业机械加工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国家级出口加工基地。大力推动加工食品、服装、家电、农机设备、农业化工产品、保税物流、跨境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双边贸易综合化。针对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于地缘优势和合作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推进钢材、水泥和机械设备行业的发展。

(三)建立开放型消费商品产业园区带

发挥滇中产业新区引擎作用,立足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突出生物医药、机电装配、农业深加工等优势产业聚集区,通过跨境产业承接转移,探索全产业链园区建设,构建重点产业的全链集中发展。针对华南、华北等国内市场,以及老挝、缅甸、孟加拉等区域市场特点,依托边(跨)合区、综保区等探索建立定向市场产业园区,通过优势产业聚集以及跨区域园园合作,搭建要素和市场间产业贯通平台。

继续优化完善现有省际贸易监测统计平台,扩大样本规模,提升样本质量,深挖企业商品流通情况,掌握“地产地销”、“地产外销”、“外产地销”精准数据,从根本上掌握云南省商品流通关系和需求关系。同时,明确工作职责、责任部门、承担机构以及相应保障条件,将消费市场商品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评估,针对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政府绩效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政府及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消费市场商品本土产业培育和引进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本土化指标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

市场消费调查报告

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在5月28日开幕的“20xx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发布了针对上海有机食品消费市场的专题问卷调查结果,该调查访问了600多位有过有机食品消费经历的消费者,基本描绘出上海有机食品市场的客群特征和消费喜好。

蔬菜、粮食、水果的消费率居首,包括肉制品、奶制品、水产品等在内的其他有机食品的普及率达到较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中老年群体跨品类消费的特征十分明显。

高频购买和较高价格承受力突显消费认同度。从购买频率看,受访人群中,两三天购买一次有机食品的.比重占44%,每周购买的占36%,合计达80%。单次消费达100元以上的占37%,200元以上的占28%,合计达 65%,表明有过消费经历的人群对有机食品的认同度和忠实度达到较高水平,整个市场的健康度和持久性较强。

连锁超市仍是有机食品的主流销售渠道,线上消费规模正在迅速扩大。调查显示,分别有79.5%和78.2%的消费者在大型综合超市和生鲜(进口)食品超市购买过有机食品,大幅高于其他业态。有37.0%的消费者曾在网上商店购买。有机食品的标准化、订购的便捷化、冷链物流的成熟化正在推动线上渠道销售规模迅速扩大。

追求健康和生活品质是这些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当被问及购买有机食品的动机时,分别有77.5%和73.2%的受访者选择“健康”和“品质保证”,这已成为有机食品拓展市场份额的金字招牌和核心竞争力。

在挑选有机食品时,分别有70%、67%和65%的受访者会关注“新鲜度”、“安全性”和“营养”,对“包装”的关注度最低,仅有27%,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用消费的比例达到相当水平,有机食品正在逐步融入百姓生活。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不能区分或错误区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专业概念。另外,当被问及有机食品种植过程中化肥的使用情况时,受访者也表现出“迷茫”,显示有机食品的概念和标准亟待规范和普及。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有机食品市场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21%和58%。当被问及期望改进方面时,“行业规范管理”、“商品丰富度”、“商品品质”三项居前,被选率分别达到58.7%、54.8%和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