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范文网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汇总7篇)

时间:2023-10-17 05:19:54 作者:LZ文人 最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汇总7篇)

通过开题报告,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规划好研究的步骤和时间安排。以下是一些成功求职者的竞聘报告样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思路和灵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问题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

(1)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希望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总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外在动机往往多于提高自身的内在动机,而且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往往因缺少父母经常性的监督指导,会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2)部分留守儿童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有些儿童还有各种学习困难,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书信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隔代监护人往往年龄太大,身体虚弱,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和指导。

(3)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委托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务工尤其对年幼儿童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2.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1]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3.心理方面。

[2]的心理。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再加上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社会上的“金钱至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己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学习成绩又不理想的孩子们来说,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无疑是他们消遣时光的最佳去处。一些原来在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2.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大胆放肆,在受管理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顶撞,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劝其退学的办法或干脆对调皮捣蛋的“留守儿童”放任不管,有的或严厉管理,迫使其自动提出退学的要求,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不爱说话,不爱交流,自卑、孤僻,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家庭内部因素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缺损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亲情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样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2)隔代监护的不妥之处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存在较多的弊端。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因为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3],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4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许多人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让留守儿童在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2)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对班集体产生归宿感

除了家庭之外,班集体是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除睡觉时间之外,他们约有6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有一个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非常重要。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3)充分发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用爱点亮留守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和代课教师是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人。让他们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给他们送去慈母般的温暖。留守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5]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一起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学校带给他们的温暖,幼小的心灵不再迷茫孤独,这样便有利于他们正常或是更好地完成学业。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根据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展开论述。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了更环境。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现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很多,但是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并没有明确地标准。本文认为,在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前应对留守儿童概念有明确的界定。本文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是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对于留守儿童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知道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自身缺乏安全知识,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其次,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获得新认识的渠道非常有限,而学校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更加剧了留守儿童对自身安全问题的忽视。最后,家庭没有对安全问题落实到实处,很多家长知道安全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对孩子是否接受了安全知识教育处于放任的状态。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学习困难。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数处于文盲半文盲的状态,并且由于生计等原因常年在外打工,所以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较大,不仅要照顾自己更要照顾整个家庭,所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受父母外出打工和金钱的影响,对学习的热情并不高,很多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就会外出打工。

(2)监督力度缺乏。一方面,学校监督不够严格,校风不正。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沿着良好的轨迹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管教不够,而一般监护人在孩子没有犯大错误的情况下,对孩子都保持认可的态度。

(3)教育资源匮乏。首先,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是广大学者公认的,农村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教师资源缺乏,师资水平有限,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受到限制。其次,在农村,几乎没有课外辅导班和大量参考资料为留守儿童拓展知识面、加深专业知识。最后,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较少,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极为不利。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值得社会广泛关注。父母在儿童的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正要的作用。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情感得不到宣泄与沟通,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1)焦虑自卑。

(2)性格扭曲。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聚少离多,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足够的关心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变化的转折期,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比其他人艰苦,又无法摆正心态,与他人沟通舒缓情绪,就很自然的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平,很容易出现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现象。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助人活动,强调个体的自我调整与自我适应,即案主自决的原则。社会工作者对案主则起到引导的作用,并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案主的切身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整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铺平道路。

(一)专业社会工作队伍

由于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大部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相对匮乏,整体的社会工作人员的素质相对偏低,这就更影响了社会工作的进展成效。基于此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走进农村,还可以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体系。更好的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

(二)增强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首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在校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其次,在过年或留守儿童家长回家探亲的机会,与家长多沟通,让他们认识到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让家长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成长。最后,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最大限度的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大的受到社会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在父母亲情缺失、个体尚未自立的情况下,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和帮助。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的实务性活动,在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专业的社会工作更应该发扬利他主义的专业精神,全方位展开工作去为他们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1]段成荣、周福林.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2]胡善平、潘春宇. 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j]. 教育论坛,2012(9)

[3]马润生、尹书强. 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契合性、困境与途径探索[j]. 黑河学刊,2008(11)

[4]刘允明.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03)

[6]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当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刍议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过程中产生的特珠弱势群体,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新时期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的问题、原因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金卡工程英文刊名:cardsworld年,卷(期):13(12)分类号:g62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道德建设

当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刍议

王越(绥化学院教育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一)农村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低

(一)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幼儿教师的关爱一定程度弥补了幼儿的心理伤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国家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未来主要的目标是在城市普及三年制幼儿园教育,在农村普及一年制幼儿教育。各级政府主要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扶持城市的学前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阐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好教师的职前培养,更要注重教师在职后的继续教育。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得到提高和发展,国家应转变培训理念,着力培训学历低、素质低、水平低的教师;实施研究、培训相结合的策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激发幼儿教师内在的专业成长动力,引导教师做学习型人才;促进幼儿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备,采取流动教师、短期代教等方式,推进优秀教师把教学触角延伸到教育落后地区。

作为即将走上学前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学生,更要投身于实践中,要把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积极地走到偏远落后的农村中,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于会田,赵继忠。因地制宜勤于探索―发展偏远山区、农村幼教事业有新路[j].早期教育:教师版,,(z1)。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22-323.

[3]方富熹。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4.

[4]李涛。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及其归因[j].学前教育研究,,(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均“十分想念父母亲”,但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亲是家常便饭。长期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暴燥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如有一初三学生,父母离异,在外打工长年不回,寄住在伯父家。该生抽烟、喝酒成瘾,沉迷网络,性格暴燥,经常聚众打架斗殴,上课时随意进出教室,为所欲为,老师对其批评教育,他顶撞威胁。像这样的学生,学校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也无能为力。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理上对孩子有歉疚,总是以金钱来弥补,使得一些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如一个初一女生,今年才14岁,但抽烟、喝酒、赶时髦,上个月从家里拿走200元,到县城做了头发,发型怪异,根本不听老师劝解,据老师反映,她经常作文不动笔,写情书却很专业,从网上抄摘下来的情书就有厚厚的一本。这样的学生确实令老师束手无策。

临时监护人往往重养轻教,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方面,教育渠道单一,缺乏家庭、社会的配合,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留守儿童,不爱学习、不守规章,长期寻衅滋事,同学之间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学生之间打架,动不动就是铁棍、砍刀。袁家铺中学有两个初三女生与同学发生口角,纠集十几个同学哥们手持铁棍,课间在校园内打架,将一女生额头砸开六厘米宽的口子。事后,学校调查,她们拒不承认,说是不小心摔的,经班主任反复盘问,才说出实情。

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缺乏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寻求亲情,寻求保护,另一方面管理空档,他们行为自由,行事懵懂,早恋成风。某中学二年级一男生和一女生,父母均在外打工,由奶奶照管。开学不久,男生的奶奶来学校反映,称有一女生经常留宿他家,不听劝阻,同时男生威胁其奶奶不许说出去,否则他们将离家出走,留宿时间长达一个多月,男生的奶奶在万般无奈之下才来求助学校。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如2009年暑假期间,湖南省湘阴县界头铺中学的留守学生周某,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中,溺水身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缺失问题是指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没有与父母或父母的中的一方生活、沟通,造成情感上的失落、亲情感缺失严重,使孩子在情感上产生情感饥渴的现象。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造成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抑郁、孤僻好斗等不良心理特征,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也令人担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做事心不在焉,应付了事,致使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成绩在60-70分的占15%,不及格占7%,二者共占22%,成绩在80分以上占15%;非留守儿童成绩在60-70分的占6%,不及格的占2%,二者共占8%,成绩在80分以上占26%。

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调查表明,文化程度在小学和文盲的分别占43%、22.4%,合计占65.7%。代沟使他们与孩子很难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特别是新课改以来,许多知识是监护人所没学过的,更不知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问孩子有没有作业、作业做完了吗?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无从指导。

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要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除了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还要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既要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又要抽出时间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教师也表示应目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表现出太多的无奈。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种种心理困扰,此时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显得尤为重要。缺少父母的疏导,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正确性都存在偏差,更谈不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思想境界了,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长期放纵使他们养成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诚实、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依赖父母给予的物质享受,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长期的关爱和管教,加上临时监护人在道德品行上缺少对孩子的严格管教,这就让留守儿童很容易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出现道德品行上的问题,走上犯罪的歧途!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困难,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应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原因 对策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是庞大的。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中可以推断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00多万人。[2]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的约1980万人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基本上是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从分布地区上看,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上分布在安徽、湖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这七个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52%,超半数。[3]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集中在中南各省,因为这些省份基本上都是属于劳动力输出型省份,省份本身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过多的就业人口需求,人口流动性太大。从年龄分布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小学学龄、初中学龄、和大龄四个组在整个农村留守儿童总数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3000多万人,大部分省份农村的中小学适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问童现象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内仍然会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一)、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起着重要功能。[4]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与孩子的沟通联系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与指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才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平安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新问题。

(二)、学习成绩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三)、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

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结构与少年儿童犯罪的相互关系中,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预示着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教养功能的减弱,潜伏着少年儿童走向犯罪的危机。[5]父母亲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管制就比较少,尤其的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赌博、打架斗殴、迷恋“网吧”等。

(四)、安全隐患较多。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孩子本身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6]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父母不在身边,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又无法像父母一样做到尽心呵护,再加上监护人本身就缺乏安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致于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伤害和人身伤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极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各类犯罪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孩容易被人贩子拐卖,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二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管理,长期和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恶习,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三)、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和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的方法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新问题的根本所在。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化体制,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7]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的办学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新问题。政府应继续做好城市接收农村儿童的入学的工作,在实际中解决好城市入学门槛高、经济条件限制、住房、城市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加强农村普通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实行学生寄宿制。政府还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三)、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而异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平安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喜好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目前状况,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新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和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和孩子团聚,做到挣钱和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四)、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新问题和生活新问题,更是经济体制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新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所有的新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结语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进行中,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现象还将在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从长远来看,更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新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应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制,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杜启明,江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2] 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http:///。

[3]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2005(1)。[4] 贺林珂,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和谐农村建设,2009(7)。[5]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6] 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2008(3)。

[7] 雷盼,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新学术,2009(1)。